下载地址:/attached/file/20180108/20180108173859_3002.pdf
红吸盘棱皮树蛙Theloderma rhododiscus属树蛙科Rhacophoridae棱皮树蛙属Theloderma,其模式产地在广西金秀大瑶山,分布地在福建、广西、越南(费梁等,2009)。目前,该物种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数量较少(费梁等,2012),已被列为近危物种(NT)(IUCN,2001)。John等(2000)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了红吸盘棱皮树蛙的蝌蚪和卵,是该物种在广东省的新纪录。曾昭驰等(2017)在江西省也发现了红吸盘棱皮树蛙,并根据该物种在各地区的分布,估算了其在全国的潜在分布区域。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南岭山脉,在2016—2017年的两栖动物多样性监测期间,采集到2只树蛙标本,经核实为红吸盘棱皮树蛙,其在保护区分布的部分地域与曾昭驰等(2017)估算的潜在分布范围重合。本次调查证实了该物种确实在此地有分布,且为湖南省两栖类新纪录。
1 形态描述
湖南莽山标本鉴别特征:体较窄长、扁平,背面皮肤粗糙,满布不规则网状栗色肤棱,指、趾吸盘深栗红色。上颌缘、眼后、鼓膜及体侧有白纹或白点;腹面黑褐色,满布灰白相间斑纹;背部散落有黑色斑点,大小不一。关节下瘤和指基下瘤明显,呈白色。雄蛙无声囊。在形态上与广西大瑶山标本的描述基本吻合。
成体:MSH01/MSH02标本平均体长26.7 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下表。体形较小,窄长。头部平扁,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高,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鼻孔隆起朝向两外侧,且近吻端。舌后端缺刻明显,呈梨形。鼓膜大而圆,且大于第三指吸盘,几乎与眼后角相连。无犁骨齿。鼻间距小于眼间距。雄蛙大拇指基部有婚垫;无声囊。
前臂及手长约达体长一半。指长顺序为Ⅰ<Ⅱ<Ⅳ<Ⅲ,第三指第四指明显长于第一指、第二指。关节下瘤和指基下瘤明显,呈白色。掌突3个,呈白色,内掌突窄长,外侧2掌突呈长椭圆形,几乎等大。内跖突长椭圆形,无外跖突。指、趾端有吸盘及边缘沟。指间微蹼,趾间蹼不发达,仅第三趾、第四趾、第五趾之间的蹼为半蹼;后肢细长,第五趾间蹼达吸盘基部,其余趾间约2/3蹼。趾长顺序为Ⅰ<Ⅱ<Ⅲ=Ⅴ<Ⅳ,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端。胫长超过体长之半,左右根部明显重叠。
背面皮肤粗糙,满布不规则网状栗色肤棱,指、趾吸盘深栗红色。上颌缘、眼后、鼓膜及体侧有白纹或白点。头部及上眼睑疣粒明显。腹面黑褐色,有灰白色斑纹。背部有黑色斑纹,大小不一。匍匐时,体后侧胯部黑色斑纹与股胫部黑色横纹相连。腹面满布扁平疣,前肢腹面疣粒较少,胫、跗部腹面较光滑(图版Ⅰ)。
蝌蚪:莽山保护区采集的3只红吸盘棱皮树蛙蝌蚪,饲养前,整体呈黑褐色,头大而圆、尾细长。饲养60 d至幼蛙,背部颜色变浅,指/趾端吸盘颜色变为褐色,背部中心黑色斑纹呈五角星状,四周散落不规则小黑斑;前肢与后肢黑色横纹明显。
表1 莽山红吸盘棱皮树蛙成体量度
Table1
Measurements of the adult Theloderma rhododiscus
量度
Measurements/mm
|
MSH01/MSH02
|
量度
Measurements/mm
|
MSH01/MSH02
|
头体长SVL
|
26.54/26.85
|
眼径EYE
|
3.04/4.26
|
头长HDL
|
8.98/9.83
|
鼓膜径TMP
|
2.51/2.87
|
头宽HDW
|
8.28/9.28
|
前臂宽LAD
|
2.90/3.43
|
吻长SNT
|
3.34/4.56
|
前臂及手长HND
|
12.99/14.12
|
鼻间距IND
|
2.01/2.61
|
胫长TIB
|
15.73/12.93
|
眼间距IOD
|
3.13/3.08
|
足长FTL
|
12.56/13.9
|
上眼睑宽UEW
|
2.27/2.44
|
后肢长HLL
|
45.78/43.33
|
注: MSH01为莽山哨所采集, MSH02为莽山大塘坑采集。
2 采集地生境
在莽山保护区,采集点大塘坑海拔1 111 m,植被主要是常绿、落叶阔叶林,周边有小型静水塘,距离大型溪沟较近。采集点莽山哨所的居住区附近,海拔为1 295 m,周围有大片竹林,竹林周围是针阔混交林,距小溪流近,附近散布面积不大的多个静水型水塘,水塘里水生植物丰富。
3 分布
广西(龙胜,金秀、南宁)、福建(邵武、武夷山)、湖南(莽山),云南(大围山)、广东(南昆山、英德、南岭)、江西(三百山、九连山);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费梁等,2012;沈猷慧等,2014;曾昭驰等,2017)
4 不同地理种群间的比较
莽山采集的红吸盘树蛙标本均为雄性,2只标本除体色有所差异外,其他特征基本一致。量度数据与广西大瑶山的标本数据相一致。莽山标本两眼间的黑色斑纹呈“一”字波浪形,而云南标本呈倒三角形;背面皮肤棱较云南标本更粗糙,背中及胯部黑色斑纹有异。莽山标本两眼间的黑斑连在一起,而广东南昆山的标本则呈分散状;莽山标本蝌蚪体色较广西深。
侯银梦1, 张梦斐1, 陈军2, 陈德胜2, 胡飞3, 王斌1*
(1.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06; 2.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郴州424221; 3. 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州510000)
基金项目:环保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
作者简介:侯银梦(1993—),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E-mail:1710040942@qq.com
*通信作者, E-mail:southtigerghn@163.com
致谢:感谢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永辉副局长的大力支持、感谢赵兴巍等人对本研究的协助与配合。